第155章 经略江南(二)

红莲素心 / 著投票加入书签

品书网 www.pinshuxs.net,最快更新逐鹿北朝最新章节!

    第二,就是有自己的地盘和小弟。

    地方豪强囤积了大批土地,可观的财富。

    为了维护家族的利益,他们会豢养大批家丁、部曲、佃客,而且编制没有上限。

    此时的南方,一个豪强家里养着数百名家丁和部曲,是很平常的事,在地方这绝对是一支不容忽视的军事武装。

    对百姓来说,豪强的组织就是一家有保障的大公司,比如,户口挂靠在他们名下,你就成了隐形户口,朝廷不会找你缴税。

    再比如,如果你愿意做他们的部曲,还可以拿工资,过着体面的生活,何乐而不为。

    齐国开创的工业,又何尝不是这一规则,只不过一个国家的格局,要比一个士族大的多。

    第三,豪强的世界,有自己的游戏规则。

    豪强代代有,今年特别多,为什么?

    根本原因在于,国家的战争太多,统治秩序基本被摧毁,中央政府的统治能力下降,政府保护百姓的能力被削弱,地方豪强就有了机会。

    在乱世之中,老百姓为求生存、自保,都会选择追随强者,获得军事保护,这是人的天性。

    就像后世经济危机的时候,大家都会想起公务员、事业单位、国有企业的稳定性一样。

    很显然,在此时,最吃香的就是地方豪强的羽翼之下。

    史书上记载,杨坚灭陈时,户籍人口是二百四十万人,可南陈实际人口已经达到了六百八十万。

    剩下的四百四十万人,基本就在地方豪强的羽翼下,这也是高顺不惜与世家作对,也要解放百姓的原因。

    老百姓投入豪强的怀抱,是因为中央政府,尤其是分裂时期的政府,给不了他们想要的。

    其中,最核心的就是稳定的生存环境。

    诚然,地方豪强也是剥削集团,会伤害百姓的利益,可百姓付出了代价,至少可以享受到军事保护,这点是中央政府做不到的。

    打个比方来说,老百姓有了冤案,走投无路,状告无门的时候,或寄希望于游侠来拯救,或是自己动手,都是一样的道理。

    享受利益,自然是要付出代价的。

    至少在豪强的地界,他们就是掌握生杀大权的土皇帝,游戏规则的最高制定者,顺从是唯一的出路。

    关于这一点,此时的坞堡就是绝好的证明。

    第四,地方豪强和中央割裂太久,需要时间修复。

    东汉末年到南北朝,中国四分五裂,中央政府的管理一塌糊涂,老百姓都习惯了地方豪强的保护,已经形成了生存依赖。

    让他们抛弃自己的组织,重新回到中央政府的怀抱,需要强有力的政权去引领他们,更需要时间的沉淀。

    这个逻辑,基本贯穿了南北朝、隋朝、唐朝。

    在这个背景下,隋朝的许多事件,都是围绕江南的社会阶层,地域背景发生的。

    这就是高顺不敢武力扫荡的原因,因为他需要人口发展国家,如此就不能滥杀无辜。

    但如果不武力镇压,就无法快速解决这些隐患,只能徐徐图之,有人也许不认同这个观点,但史书上有例子可以证明。

    隋朝末年,农民起义席卷江南,隋炀帝让郡县官员征调军队平叛,为何他们连一千人的队伍都组织不起来,最终只能由中央派兵镇压?

    要知道,江南人口超过六百八十万,不缺人的。

    原因很简单,许多百姓都是地方豪强的附庸,而地方豪强就是隋末造反的主力军。

    百姓和豪强的利益是绑定的,朝廷县令敢找他们要人吗?

    隋朝建国之后,先是武力镇压,随后是怀柔政策,只为拉拢江南百姓。

    很遗憾,即便经过两代帝王的努力,地方豪强和百姓的利益共同体还是很牢固。

    既然有前车之鉴,高顺就不能重蹈覆辙,朝中有很多大臣不理解,高顺也没法和他们解释。

    怎么解释,难道说他未卜先知?

    齐国刚经历过大战,此时要做的是休养生息,周国随时都会停止内斗,突厥在北方虎视眈眈。

    统一天下容易,穷兵黩武很容易做到,但高顺不是秦始皇,有着千年历史经验地他,可不想让自己的国家二世而亡。

    更何况除了江南之外,还有岭南的势力,朝廷的旨意下达,岭南却没有任何反应。

    面对这种情况,高顺总不能出兵讨伐,把南方清扫一遍,那他真就是暴君了。

    存在问题,就要解决,冼夫人深明大义,她只不过再观望。

    而隋朝两代帝王没能解决的矛盾,又岂是高顺一人可以轻易解决的,但高顺心中很明白。

    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就两个:

    其一,横扫八荒,重新树立已经丢失了几百年的中央政府权威,让百姓看到中央政权的强势,让他们重新站队。

    其二,让百姓获得中央给予的利益,逐渐瓦解地方豪强和百姓的捆绑关系。

    很遗憾,上一次的中央权威还是西汉时期,此时天下尚未一统,百姓是不会轻易站队的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高顺灭了陈国,只是消灭了一个威胁较大的世家,让自己不至于腹背受敌而已。

    至于能否感化这两方势力,那就要看高顺的本事和运气了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南方还有一些人不容忽视,那就是佛教。

    南朝四百八十寺,多少楼台烟雨中。

    此时的南方,有寺庙1232所,僧尼人。

    这些僧尼没有战斗力,人数也不是很多,但却是统治阶层和百姓的信仰,高顺也不能大意。

    对于他们,反而是最好摆平的,搞好关系,拔高地位,给予经费补贴,几乎就足够了。

    只是高顺明白,宗教有利于统治者,却不利于国家的发展,僧尼不事劳作,不纳税,白白消耗民力,有机会高顺也会控制。

    只是此时时机不到,所有事情方心未艾,高顺只能耐着性子,一件一件去办。

    理清了南方的局势,高顺觉得光凭卢思道一人解决不了,高顺决定他必须亲自出马。

    承光五年,四月初一。

    朝堂之上,高顺上奏《治江南经略书》。

    “父皇,儿臣请命担任江南总督,主持南方政务。”

    此言一出,所有大臣都惊讶地看向他,特殊时期,朝廷一直打算选出这样一个人来,全面主持江南事宜。

    国家变大了,治理难度也就提升了,古代有句话,叫做天高皇帝远,说的正是这种情况。

    中央政权太远,政策无法彻底施行,很容易滋生贪污腐败,甚至是造反作乱。

    对于这个总督人选,内阁和六部一直拿不定主意,陈国旧臣不行,根本不放心。

    内阁大臣就几位,每个人职责都很重,六部之中只有唐邕合适,但他担任户部尚书,没有合适的人替他,加上他年龄大了,不适合这种操劳的工作。

    宗室之中选了一圈,有能力的不敢用,没有能力的不能用,外臣好不容易掌控了权利,自然不会让宗室崛起。

    如此推来推去,一时竟然没有合适的人选,而那些被派遣的官员们,此时也没人敢去上任。

    笑话,连个做主的人都没有,江南局势这么复杂,一旦发生了什么事,等朝廷批示下来,黄花菜都凉了。

    如此一来,高顺也不得不挺身而出,他是齐国太子,又是内阁成员,手中掌握大权,也没有人会掣肘他。

    他如果去了江南,手中有着绝对的权利,朝廷又不用担心他造反,大臣们也看出来了,这个皇位迟早是他的。

    所以高顺是最合适的人选,只是没人敢推举他而已,毕竟江南局势复杂,还是有一定危险的。

    高长恭看了高顺的奏疏,知道高顺心里有数,看了看众臣道:“既然如此,就由太子亲自主持江南吧。”